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已经通车将近一年的港珠澳大桥车来车往,大桥上的智慧停车系统,让来往的车辆实现秒速通行。提供这项服务的捷顺科技,现在是国内唯一以智慧停车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

         顺捷科技的创始人唐健有时思考:如果不是读了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公司的发展也许是另一番样子。2007年读完两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EMBA之后,原本有些保守的他决定让企业上市。2011年捷顺科技登录A股,企业自此走上高速通道,「像是穿上了童话里的红舞鞋」。
 
正如唐健所经历的,EMBA课程正在改变越来越多企业的命运和企业领导者的人生轨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引入至今,EMBA课程每年培养出大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
 
EMBA,这个年头并不长的「95后」,如同一个创业公司,经历了「从0到1,从1到N」的过程,筚路蓝缕,九死一生,从最初的不被认可、频频碰壁,到广受商业管理人群的追捧。如今,中国的EMBA教育愈加受到国际认可,已能够与世界顶级商学院比拼实力。权威榜单英国《金融时报》调查显示,2018年,大陆地区有11家商学院的EMBA项目进入全球百强。
 
1/ EMBA初生遇冷 院长亲自推销
 
时间拉回到1994年的上海。此时的上海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新热土,市场化浪潮下,大批跨国企业在中国安营扎寨,本土企业也面临全新的市场局面,「企业管理」已成为迫切需求。
 
在开放环境下,跨国公司的高质量本土人才从哪来?国企经营者又该如何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希望从事企业管理的有识之士该接受怎样的管理教育,才能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的领军人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合作创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应运而生,在中国大陆率先推出EMBA课程,希望通过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教育,培养视野开阔、情怀卓越、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坚和未来领袖。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别说EMBA课程,就连商学院、管理学在国内都算是新鲜事物,上万元的学费更让人敬而远之。
 
时任中欧院长的李家镐,为了推广EMBA课程,不得不频频「刷脸」,给上海的大企业发文,努力引起市场重视。时任副院长张国华则带着职员亲自拜访企业。临近夏天的上海天气炎热,张国华等人穿着西装拎着包,从外滩南京东路开始,一路往南京西路方向走,逐一「扫楼」,拜访客户。
 
此外,中欧也多次举办EMBA课程推介会,介绍当下人才的稀缺和就读EMBA的必要性。教授们激情澎湃的演讲,感染了很多听众。时任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家栋,在听了一场动员会后,当年就决定报考了中欧EMBA,之后又让公司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到中欧学习。他的公司,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为国内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国内火热发展的九十年代,中欧欧方董事会、院长、外籍教授们也展开攻势,向各大外企推介中欧和中欧EMBA课程,不仅为中欧从各大跨国企业募集到了办学资金,还从这些企业中招收了大量EMBA学员。
 
多方共同努力下,中欧首届EMBA课程招收了42名学生,其中英文班20人,中文班22人。1995年5月,中欧首个EMBA课程开班了。
 
2/「创业模式」 下的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逐步放开EMBA课程教育,从2002年起,全国各高校陆续推出EMBA课程,国外名校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一时间掀起一阵EMBA热潮。
 
「和百年老校相比,我们只有短短几年历史,不仅不能犯一个错误,还要更出色。」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当时已成为中欧院长的张国华有着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彼时国内商学院开展EMBA教育主要有「顾问模式」、「外资模式」和「创业模式」三种。中欧EMBA采取了开头艰难,却前景广阔的「创业模式」。聘请全球范围内的一流教授,但颁发本院学位,既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又能保留商学院的发展自由。
 
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EMBA课程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至2018年,英国《金融时报》商学院排行榜中,中欧国际EMBA排名全球第五;2019年,中欧MBA排名位居全球第五。中欧是亚洲唯一一所MBA和EMBA同时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行前五的商学院,与世界顶级名校同台起舞。
 
目前,中欧已建成一支世界级的长期教授队伍,将近70名全职教授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师资占比高达61.7%。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单中,中欧教授连续五年(2014-2018)在「商业、管理和会计」领域稳居第一,约占中国入选学者总数的三分之一。
 
3/ 升级之路:从戈壁到实境课堂
 
有了教授授课,但没有学员的参与,你又怎能独自起舞?
 
一句话道出EMBA课程讲授与案例讨论的强互补性。EMBA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最终的课题报告聚焦于能够改变企业战略的市场分析和实战分析,并非单一性的学术探讨。
 
中欧EMBA学员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期间,大约要阅读220个案例。2001年,中欧便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深入企业内部获得第一手信息。课堂上,来自中欧开发的本土案例的数量与使用量占比,从2013年的30%逐步提高至60%。
 
中欧案例多次获得全球影响最大的EFMD(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案例写作竞赛奖,这意味着在中国本土案例开发方面,中欧已具备与国际知名商学院同台比试的实力。
 
在案例教学之外,中欧EMBA课程一直在创新迭代中。
 
2015年中欧EMBA推出「戈壁领导力」课程,三天行走88公里玄奘之路,试将戈壁精神通过课程的形式提炼出来,忍耐力、应变力、团队协作和战略决策等都设计在三天的行走当中。
 

中欧教授忻榕介绍,连续数日在戈壁滩上极其艰难地徒步行走,带给学员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立体课堂,而这个立体课堂充分展示了「领导力」和「行动」的关系:听而易忘,见而易记,行而易懂,思而易行。
 
2016级EMBA学员司继成从戈壁回来后,对「一个清晰、共识的目标能凝聚团队、激发斗志」感受深刻,回到公司,他重新梳理企业的战略计划和规划,让中层团队对未来有所期许。
 
2018年,在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的积极推动下,中欧又将课程再次升级,独创「实境教学法」。「实境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升级版。它把同学从课堂带到案例中的企业去,通过观察、交流、研讨,带着问题剖析实例、碰撞视角、提升认知,从而收获学习成果。」丁远教授介绍到。
 
实境教学法兼具传统与创新,传统之处是因为它仍然采用了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学员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阅读案例。创新之处则在于它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从原本带有距离感的文字了解升级为亲身经历,且面对面地交流碰撞。而被参访企业也将获得来自企业高管们最真挚的灼见。
 
4/ 重启人生下半场
 
从1995年到2019年,中欧EMBA走过25年历程,国际化办学、结合中国企业实践、严谨的治学氛围和高端的校友生源,不断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士加入学员队伍。毕业后,他们也成为了对中国企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如吴敬琏教授所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记上一笔。」中欧人骨子里的不服输、不自满、绝不后退的创业精神,也在一届又一届校友身上得以传承。
 
在「授业」和「育人」相结合的管理教育之下,EMBA学生懂专业、懂管理、懂国际惯例,更是在追求商业成功之外,各自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
 
 
「创业是人生的修炼,我们也都是自己人生的创业者。中欧不仅仅给我打开了整个商业世界的全景图,更是人生的导览者,让我看到了各种不同意义上的成功和不同人生的万象斑斓。」中欧EMBA2013级校友,猪八戒网创始人朱明跃这样评价他的中欧之旅。
 
与朱明跃的感受类似,一份对中欧EMBA学员的调查显示,72.7%的学员认为,在完成EMBA课程后,感到 「格局变大了」,突破了事业和人生的瓶颈。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中欧EMBA2017级校友孙霞说,「经历商海沉浮,保持冷静内心,回归学校,重新审视过往与未来,让我对企业经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多维度的视角。」
 
中欧EMBA学员的平均年龄接近40岁。人到中年,要面对事业的瓶颈,精神的疲惫,身体的倦怠,却仍有心有不甘的内驱力,乃至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迫切感。想蜕变,所以重新开始学习。重启人生,任何时候都不晚。正如德鲁克说: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开始,那么以后也不会开始。
 
「在这里,重新成为一个少年,成就更好的自己。」中欧李铭俊院长对EMBA学员有着这样的期望:不仅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成为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