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在日常中,向优秀者学习这事儿,不能错过每天至少相处 8 小时的同事。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则需要从那些优秀的同事中,总结共性,查漏补缺。

       在日常中,向优秀者学习这事儿,不能错过每天至少相处 8 小时的同事。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则需要从那些优秀的同事中,总结共性,查漏补缺。
 

三、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在日常中,向优秀者学习这事儿,不能错过每天至少相处 8 小时的同事。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则需要从那些优秀的同事中,总结共性,查漏补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 excel 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 Work Smart 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三个障碍:

 

四、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了。

 

五、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 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 Google 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 Work Smart 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 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 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 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六、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个人,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