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以下内容编辑自韩涛、施聪在从长江启航,定义未来长江商学院2019级英文MBA申请政策发布会暨《区块链的创新与陷阱》主题公开课活动上的现场

以下内容编辑自韩涛、施聪在“从长江启航,定义未来”长江商学院2019级英文MBA申请政策发布会暨《区块链的创新与陷阱》主题公开课活动上的现场分享。

三十而变

我觉得人生的机遇是串联起来的,因为你的一个决定,你后面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施聪,来到了长江MBA,后面的转型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施聪:我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的书,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了五年,然后因为项目去美国生活了一年,后来由于要负责宝洁的咨询业务,我回到了中国。在尼尔森做了三年咨询分析,我真的觉得很累,于是我决定follow my heart,休息一下,去读个书,在一个特别单纯的环境里,做一些小时候做的事。
机缘巧合,我来到了长江MBA,那一年,我31岁。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为什么放弃国外的生活,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回来读书,但在我看来,30岁左右的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可以放松一点,不要去想我做这个决定不仅要花钱、花时间,而且万一我还没有现在好了,万一我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呢……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只是去享受当下,解决当下的问题,然后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在后面等着你,这是我现在最大的体会。从长江毕业后,我直接去了蒙牛主管战略。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在这之前,我连蒙牛的产品都没有喝过;而且当时在长江读DBA的孙伊萍孙总敢让我一个30岁出头的小姑娘主管战略,我觉得她的胆子也是挺大的。其实我拿到蒙牛offer的过程也是蛮神奇的。当时长江MBA有个DBA导师的项目,我的导师是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何刚老师,他这样一个资深的媒体人,每周会毫无利益牵绊地跟我聊上两个小时。

他跟我说:“你特别适合去蒙牛”,当天晚上他就把我的简历拿给了孙总,然后孙总就加了我的微信,就是那天晚上,我跟孙总就直接进行了面谈。没聊很久,离开时我觉得可能只是聊一聊,不会有什么下一步了,但是一周之后,我接到了蒙牛的电话,他们说:“你开个价吧”。我出了个价,他们就说:“行,你来吧”。

在蒙牛做战略官的两年真的是我职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成长得太快了。孙总和核心高管的所有会议我都会在,董事会对接和股东对接之类的工作,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机会、太多的成长。而这一切都是我断、舍、离后来长江读MBA这个决定带给我的。

经过了在蒙牛的历练和成长,我被中粮看中,借调过去先是主管食品消费板块运营然后去主管投资,后来又从长江MBA廖教授的手中拿到了京东的offer。一步一步走过来,这就是我的故事。

不会讲历史做主持的科学家不是好的投资人。我是韩涛,我比较乐意折腾。“

韩涛:我父母都是学化学的,祖辈更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医学开山鼻祖级的泰斗,我拿过化学奥赛一等奖,保送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在诺奖得主祖师爷的感召下做当时世界上最时髦的RNAi研究,行将毕业之时发现,科学和我能给与彼此的似乎已经走到了极限,放弃科研道路是人生第一次的艰难抉择,但我还是决定换个空间,换个战场。

“回国+转型”短短四个字,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第一,从科学到商业跨度巨大;第二,象牙塔+美利坚生活多年,因此我必须找到价值观和方法论相符,国际化与本土化交融的快速解决方案,当时能够达到的答案,就只有长江;不管未来做啥行业,这个全球视野的本土商学院都是我“从零到一”起点。来长江读MBA就像是先上车后买票。先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未来,去认识行业,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真正诉求。而在每天沉重的工作和生活里,你没有这个奢侈的时间和精力。在长江脱产集中授课的环境里面,我安静地读了很多书、想清楚了很多事,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同学和校友,他们有的来自投行、投资,咨询和实业。经过了这14个月的缓冲与积累,知识图谱与自我认知逐渐构架起来。

毕业后我就加盟了长江校友的第一投资控股集团。期间在北京、香港、纽约、海口做过多个跨行业跨板块的不同职能,2017年初加入中金公司。因有了长江的这次转“”,才有了后面的扑””,这大概是“折腾”二字的另类真谛。

韩涛:长江的刘劲教授是副院长,但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我的长江羽毛球双打搭档,我们当年横扫各年级组,参赛必夺冠。一位如此牛的教授,可以穿着背心跟你挥汗如雨,约球从不迟到,场上作风顽强,失误特有担当,课堂上他是老师,场上亦师亦友,我觉得这样接地气的教授相当珍贵,在商学院中更是难能可贵。

另外,如师妹所说,长江教授真的是“护犊子”,他们愿意动用各种力量去帮助学生。我得到的第一份面试机会是长江的甘洁教授给的,她大疆科技天使投资人。大疆科技,现在是中国最牛最火的高科技和制造企业。那个时候,她推荐我到大疆去试试董秘职位。2013年春天我去到大疆,面试我的是汪先生、李教授和甘教授,时间是一个下午。期间,汪先生还用他的iPhone亲自演示了第一代的Phantom无人机,现在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一样。最后他告诉我,我欢迎你来大疆,因为教授推荐你,而我们觉得你很优秀”。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加入大疆,但这段记忆,恍如昨日,不仅因为大疆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最优秀值企业,更是因为当年教授的知遇之恩,可能换了其他商学院的教授,只有课堂之交,没有长期了解与深度沟通,是没可能去做这件事情的。

除了刘教授和甘教授,MBA的其他教授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长江的教授是实战派,是能居课堂之高,也能入公司之远的。例如曾鸣教授,我很遗憾没有上到他的课,因为他当时已经去了阿里巴巴,但是我上过陈龙教授的课,他现在去了蚂蚁金服。我还上过廖教授的课,后来他去了京东。

中国最好的公司都邀请长江的教授去任职高级别管理层,这说明我们的教授不仅课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为数不多具备世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公司里面,他们仍旧眼光犀利,言之凿凿。

施聪:师兄提到的教授确实也让我印象深刻。

刘劲教授是我的会计学教授,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讲出来的东西特别有美感。我曾经觉得,会计学简直是我永远无法结痂的一个伤口,但刘教授却真的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我理解财务、理解会计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门课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虽然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但是完全把哲学层面的东西都解决了。

还有长江的廖教授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他是长江很有名的战略学教授,在读长江MBA之前,我做的其实并不是战略这一部分的咨询,而是做一些marketing的咨询工作,偏向于执行层面的战略咨询,或者说偏向于技术流派。

但是后来,来到长江以后,我真正建立起了战略的眼光,懂得了该战什么、略什么,从什么样的平台和视野去思考,我觉得这是长江廖教授给我的输入。这些东西其实不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教授为人处世、还有看待事物的方法汲取到的“营养”,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生挚友30岁左右的一群人,愿意放弃手中很不错的工作来读一个脱产集中授课的项目,这群人必定与你志同道合,也将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韩涛:来长江读MBA,必须要先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如果是走读制,那么你的同学可能有着五花八门的背景和读书目的,但长江集中授课的形式决定了你的同学多数与你志趣相投。我和我的同学们在职业道路甚至人生认知上都遇到过不同的问题,但是突破瓶颈的方法,我们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长江MBA。

在同学身上,我收获最重要的就是转型的动力和信心。我选修过一门叫做VCPE的课程,教授想做投资或者创业的同学做一份BP(Business Plan),最后一堂课present给大家。

我不知道怎么做BP,于是就把读博期间做的RNAi成药的事儿大概讲了一下。我用自认为最浅显的语言向全班讲了20分钟,结果班上所有人完全不知所云。但是两分钟之后,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说了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涛,你能把这么艰深难的东西做到这种程度,相信你做投资对你而言肯定不难,你一定能够成功”。这句话给了我转型期最需要的信心,是鼓舞我我不放弃的重要动力。

不只是信心,和同学们一起,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来MBA读书之前是230斤,现在是155斤,降幅的90%是在长江读书期间减的。第一,上课读书做作业,不抽烟不喝酒生活很规律;第二,闲下来就会在一起打球;第三,比我年长的身材好,长得帅,有很好的家庭,也激励着我要去努力。读MBA的变化是综合的,是潜移默化的,于我尤其如此。

功利的收获?当然有。我们的校友,不管是MBA的同学、师兄师姐还是EMBA校友,他们都有着一种长江情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会优先帮助你。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会创造条件帮助你。而这只有一个很紧密的团体长期生活聚集在一起,才能够培养出来。在我想要去寻求一个突破的时候,能够收获这样一群伙伴,我是无比幸运的。

施聪:真的就是韩涛师哥说的那七个字:“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2014年来到长江读书,把自己和班上的同学们放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写过作业、一起去转过哈佛、斯坦福和伯克利的校园,一起参访过Google、苹果还有Facebook总部,也一起在野地里吃过鸡……我们,整整齐齐的一个班现在还会不定期的聚合,这样在一个战壕里的友谊是不一样的,我相信现在任何的同学只要在群里喊一声,不管在哪儿,都会有人响应。这样的同学感情,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