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如果对实践界而言,高校商学院MBA、EMBA教学项目的价值只剩下了一个学历,商学院可能最终会失去教学到科研的全部阵地。

  如果对实践界而言,高校商学院MBA、EMBA教学项目的价值只剩下了一个学历,商学院可能最终会失去教学到科研的全部阵地。

 
  最近是国内各大高校MBA、EMBA的提前面试季,尝试去面试了几家国内最知名高校的在职MBA,想去看看目前作为学术界和实践界连接的最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的状况是什么,是否真的能起到连接学术和实践的应有价值。
 
  而这中间所经历的种种,让人对此感到并不乐观。
 
  在过程中的问题不用一件一件地细表。整体的感觉是,当前的高校商学院在整个的MBA学员选拔中,依然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在看待来自实践界的申请人,基本是一种“你们爱来不来,反正我不缺人报名”的既视感,比如要求申请人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准备材料和进行面试,面试的时间也十分紧张,只能将就高校的时间安排,流程僵化,甚至有的高校在面试中连申请人自我介绍的机会都不给,只许候选人回答自己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申请人自己能发挥的余地其实并不大,甚至都无法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价值。
 
  而比之更让人忧心的是,与高校在招生时居高临下的姿态相对的是,在和面试同学的交流中,很多人感受到的是高校面试的老师对实践界的不了解,比如对产品经理、运营、组织发展等近几年产生的新岗位知之甚少,比如对一个要求行业整体策略的高级产品经理一直提问具体的产品策划内容,对一个组织发展的专业人员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该提问什么,只能在简历上去提问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
 
  其实,当前商学院的老师和实践界的学生之间,究竟真理掌握在谁手中,着实说不清楚。但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和田野一定是掌握在实践界手中。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都只能面向实践,几乎是天生注定的状态。
 
  而如果我们在对实践界的当前真实的状态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是很难去客观评判申请人的能力和潜力的。
 
  比如每当我陈述我工作的有一部分是读Paper、参加学术会议、用学术研究的方法来开展组织诊断和研究的时候,各个高校的面试官都露出同样一副或诧异或不解的表情,认为你如果要做研究应该去读学术硕士,而不是读MBA。
 
  想当然地将学术和实践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件事情,让人听着很是郁闷,好像研究就是学术的事情,实践才是企业应该做的事情,完全不了解如今实践界的组织所面临的困境,已经不是单靠一个能“搞定”事情的单纯的实践人才就可以的,只有将学术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出来真正面向科学和面向未来的有效实践。
 
  而且在企业中去推动学术和实践的结合,涉及到的是推动企业甚至整个领域的认知升级和变革升级,还要推动学术界优秀学者的认同与支持,对推动者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可谓不低,并非是简单的每天面对文献和数据的所谓学术研究可比,其中的不容易,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
 
  这个时代,既不可能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优秀实践,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理论和课程,一定是将产学研牢牢绑定在一起,跨越学术和实践的边界,双方共同理解对方、与对方携手合作推动未来的浮现。
 
  在此种情形下,商学院的教学项目自然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是吸引最能代表未来的产业、领域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作为学生,和学生站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通过和学生的共同交流、探索,相互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知识、问题,一起探索未来。
 
  不可能是像教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一样,让一堆同学乖乖地坐在课桌上,让他们听课就听课,让他们互动就互动,让他们做题就做题。
 
  抱持着这样观念的商学院,未来将越来越不可能吸引到当前最优秀的实践界学生,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缺乏新的场景,没有新的思考,不做新的探索的平庸学生。然则面向这样的学生的商学院,对实践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况且前几年实践界就不乏这样的声音,觉得在MBA、EMBA的学习内容价值并不大,价值在于社交和文凭。
 
  这个问题我和一些目前在读商学院MBA、EMBA在读的学生做了交流,大家觉得目前商学院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完善的教学体系,能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的战略、管理等问题,如宏观经济、组织行为、投资、财务等。而目前除了高校,其它地方很少能提供如此体系化的、全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大家都在抱怨老师和课程内容都离实践太远,很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
 
  实际上面对以上情形,当前实践界已经浮现出很强烈的反弹,各种以“湖畔大学”为代表的来自实践界的学习机构已经获得越来越高的声望。虽然这样的机构依然无法发放文凭,但其内容的高质量、前沿性、场景感,以及突出学生价值的教学体系设计(虽然这些学校当前在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上依然弱于当前的高校商学院,但这是一个时间问题),已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前往求学。
 
  而这些学生之间,也将自然形成高质量的连接,从而快速扩大学习机构的影响力,从而具备可以和传统商学院在生源争夺上一争高下的实力。
 
  如果最优秀的学生、业界最前沿的场景和实践都被纳入到这些来自于实践界的新学习机构,那么很可能对产生更创新、更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优秀学者也会更倾向于到这些机构去任教和开展学术研究。毕竟,这样的机构绝不会仅仅以顶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去评判一位学者。
 
  进而,这些研究成果又可以在和实践界的密切交流中不断发展,也帮助实践界不断探索、理解和适应未来,从而形成最优质的良性循环,最终产生真正有价值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
 
  而所谓的社交属性,如果商学院不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那么一群平庸的人进行平庸的社交,开展平庸的资源交换,价值又有多大?更不必说,社交这件事如今已具有极强的多样性和可替代性。
 
  如果情况变成了这样,商学院仅剩的学历优势,价值究竟几何?
 
  最近罗胖的得到大学发布了首批学员录取名单。我很仔细地看了每一个人的介绍和评价,发现得到大学在录取的时候并不在意这个人的资历、头衔、收入水平,而是力图去找在每个行业和领域里那些最能思考、最能创新、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在学员中创造出一个真正多样性的人才圈,让整个人才圈真正成为互相学习的大社群,其做法甚至被罗胖形容为“不是在招学生,而是在招老师”。
 
  或许这个做法还能为希望能跟上时代的商学院提供一些启示,那就是我们如果想要在这个时代的教学和研究中获得最终的胜利,就不应该是在现有的项目申请者里去挑选那些头衔最高、收入最高、资历最高的老法师,而是要不惜代价找到那些影响力能超出所在的组织,最能代表各个行业、领域的未来的实践界优秀人才。然后,和他们站在一起形成相互赋能的生态,共同面对和开拓整个社会的未来。
 
  否则,商学院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MBA、EMBA项目,同样也会失去学术研究,再之后,可能我们就需要再次探讨商学院存在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