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正如考试大纲所说“论证有效性分析是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命题老师在文章中故意设置错误,将包袱和陷阱藏在文字材料的逐字逐句之中,等待同学们用火眼金睛将逻辑错误找出来。那么如何进行逻辑错误的寻找,今天就在本篇文章中一一道来。

一、寻找的关键在于判断
 
逻辑错误寻找的关键在于在众多句子中判断出论证句,然后对于论证的论据和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其在概念上、论据上和推理上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如果存在错误,那么相应地会有概念问题、论据问题和推理问题。
 
下面我们以2018年1月真题举例说明如何判断句子是论证句:
 
【真题片段】
 
首先,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2018年1月)
 
【例句解读】
 
论证的论据与结论一般是用逻辑联结词进行前后联结的。常见的逻辑联结词有“因为”“所以”“那么”“因此”“可以看出”“由此可见”等。在上面的真题例句中,有一个明显的逻辑联结词“因此”,而且通过读题发现前后部分是以因果关系的外在形式来表现的,所以这个句子是论证句,“因此”之前的部分为论据,“因此”之后的部分为结论。
 
二、是否存在概念问题
 
在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试题题干中,命题老师对于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如果没有做到准确界定或保持前后一致,那么论证中就会存在概念问题。概念问题有两种常考的逻辑错误,一种是概念模糊,即对于概念的具体内容没有界定清楚;另一种是概念混淆,即将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
 
下面我们以2013年1月真题举例说明论据是如何存在问题的:
 
【真题片段】
 
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2013年1月)
 
【事例分析】
 
在上面的真题例句中,“普同性”不代表一定会被接受,还有可能因为性质相同而遭到排斥,“特异性”也不代表一定会被关注,如果别的国家对这个文化根本没有丝毫的需求,那么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的关注。所以,此处“普同性”和“特异性”的概念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存在“概念模糊”的逻辑错误。
 
三、是否存在论据问题
 
如果一个论证的论据存在问题,那么无论该论证的推理过程多么周密严谨,无论该论证的结论多么令人信服,都不能掩盖这个论证存在致命性的错误。在论证的论据中,如果论据本身不成立,那么存在“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如果结论成立的条件不充分,那么存在“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如果论据与结论无推理关系,那么存在“因果无关”的逻辑错误。
 
下面我们以2017年1月真题举例说明论据是如何存在问题的:
 
【真题片段】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2017年1月)
 
【事例分析】
 
在上面的真题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明显的逻辑联结词“既然”“那么”“因为”,所以上面的例句是论证句。下面我们通过推理图示将上面的论证结构用图形的形式形象化地画出来:
 
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并不代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廉洁之士”,所以也不能由这两个论据推理得出“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
 
人的本性不能等同于人的行为,好利恶害确实是人的本性,但不求私利却是高尚之人超脱本性的超我之举。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从来不缺乏舍生取义、吊民伐罪的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强大舍弃了一己私利,甚至放弃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这些仁人志士就是上述论证中事实论据不成立的强有力证据。
 
四、是否存在推理问题
 
如果一个论证的推理过程出现了问题,那么即使是再正确的论据和结论放在一起也不会是一个正确的论证。这是因为论证不是单一地陈列论据与结论,而是将论据与结论通过推理过程联结在一起。所以,如果论证里面的推理过程存在问题,那么整个论证是无法通过论据来证明结论的成立性的。在推理过程常考的逻辑错误有自相矛盾、类比不当、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
 
下面我们以2010年1月真题举例说明推理过程是如何存在问题的:
 
【真题片段】
 
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2010年1月)
 
【事例分析】
 
在上面的真题例句中,由“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类比推理出“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其中将“中国”类比“世界”,“中国东西部”类比“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这样的类比是存在不妥当之处的。
 
“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东西部”是一个国家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适用的规则在地区与地区之间不一定适用,中国东西部之间存在着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所不具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世界的发展道路照搬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