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2010南开经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院:131经济学院、160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190日本研究院 

  考试科目:911经济学基础(微、宏观) 

  专业: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保险学、*物流学、*金融工程、*精算学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专用答题纸上,答在此试题上无效 

  一、简答题 

  1. (10’)请比较分析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在理性经纪人的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2。(10’)如果一个垄断厂商试图采用价格歧视的方法来销售其产品,那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前提条件?航空公司往往对同一条航线的不同时段的机票采用差别定价,你怎样解释这种价格歧视现象? 

  3。(10’)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消费者和供给者对商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请回答: 

  (1)假定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都有充分的了解,试作图说明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 

  (2)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试作图分析高质量和低质量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 

  4. (10’)请指出一下各项交易是否能计入我国的GDP;如果能,请说明其分别是GDP中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中的哪一部分;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1)国内消费者购买一台二手的海信电视机; (2)国内投资者购买2000股海信电器股票; (3)海信电器库存电视机增加一万台; (4)也门政府购买1000太的海信电视机;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岗工人提供失业救济金 

  5. (09’)根据储蓄与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请解释为什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的消费倾向更加稳定。 

  6. (09’)使用AS-AD模型说明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为什么无效?那么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二、计算题 

  1. (09’)假设消费者面对如下跨期选择。消费者共生存两期,在第一期收入为Y1=380,消费为C1,在第二期收入为Y2=262.5,消费为C2。消费者第一期可选择储蓄S,当S为负时表明其第一期借款,储蓄或借款的利率r=5%。消费者生存期末既无储蓄也无借款,在磁约束下,该消费者欲实现生存其间的效用最大化,假设其效用函数为: U(C1,C2)=ln(C1)+0.5ln(C2) 

  (1)计算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额C1和C2 (2)假设储蓄S不可为负,即第一期不能借款,请问消费者的最优消费C1和C2各是多少? 2. (09’)假定一个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P(Q)=a-Q          Q<a 

  0            Q≥a 

  其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品需求量。厂商成本函数为C(q)=cq,其中C为生产成本,q为产量,c为常数,且0<c<a。 

  (1)考虑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计算市场的均衡价格和需求量; (2)考虑完全垄断市场,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计算市场的需求价格和需求量; 

  (3)考虑双寡头垄断市场,存在厂商1和厂商2,两个厂商通过选择产量进行古诺竞争,计算市场的均衡价格和需求量。 

  3. (09’)在一个效果模型中,不考虑价格变化(简化为1)。假设货币需求是L=0.2Y-10r,Y和r分别为收入和利率,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税收T=100,投资I=150-2r,政府支出G=100,贸易收支平衡。 (1)求在封闭条件下均衡的国民收入、利率和投资; 

  (2)如果该国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当世界市场利率为1.5%,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多少? (3)在开放条件(资本自由流动)下,当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怎样变动?“挤出效应”是多少? 三、论述 

  1. (09’)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环境问题是负外部性的典型例证。请回答有关的下列问题: 

  (1)以污染为例说明负外部性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与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治理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对策相比,科斯定理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的优点和局限性。 

  (3)政府在环境污染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关闭工厂、制定排放标准并对超标者进行罚款、出售污染排放许可证、对厂商的治污设备投资给与税收减免或补贴等,你认为哪个或哪些方法相比会更加有效?为什么? 2. (10’)请结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比较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原理。你认为这些调整措施中可能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